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ESC专访|郭豫涛教授解析mAFA扩展试验结果:智能科技引领房颤管理新纪元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24/11/6 20:48:49    加入收藏
 关键字:ESC专访丨郭豫涛教授丨mAFA 
在数字医疗与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移动技术支持的心房颤动筛查和综合管理(mAFA项目)扩展试验结果的发布为心房颤动(房颤)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曙光。在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2024 ESC)上,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学部的郭豫涛教授汇报了mAFA长期扩展队列研究结果。会议期间,本刊对郭豫涛教授进行了专访。郭教授深度解析了mAFA研究在房颤筛查与监测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其在患者行为干预和长期监测方面的价值。
 
《国际循环》:在mAFA队列研究中,您及团队发现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房颤患者检测后的监测策略选择?这些因素如何帮助优化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本次ESC大会上,我们听取了诸多关于可穿戴设备在房颤筛查中应用的报告,但对于已检测出房颤的患者群体,其后续是否继续采用可穿戴设备进行监测的问题,尚未有明确的答案。在此背景下,mAFA研究旨在解答这一关键问题。
 
自2018年启动的mAFA-2研究,至今已在房颤筛查领域积累了近六年的队列数据。根据观察,若筛查对象本身存在心慌症状或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夜间睡眠呼吸障碍及心衰等疾病),则他们在检测出房颤后,更倾向于继续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房颤筛查与监测。
 
此外,在mAFA项目中检测出房颤的患者,会考虑采用mAFA软件来进行自我管理。研究还发现,使用mAFA软件的患者群体,更愿意长期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心律监测,并积极进行自我管理。
 
《国际循环》:mAFA研究中,请您谈谈观察到的房颤患者长期监测数据如何指导房颤的二级预防策略,特别是针对高风险患者群体?
 
在mAFA系列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拥有独特的优势,即能够持续观察研究人群的生活行为方式变化,以及随时间推移其心律监测数据的动态演变。基于这些详实的数据,我们能够深入剖析患者风险特征,包括他们面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先前已提及的夜间睡眠呼吸障碍综合征及血压控制不佳等因素,均在我们的监测范围内。依托这些关键数据,我们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房颤风险预防或二级预防策略,确保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做法与今年ESC会议的核心主题——个性化患者管理,不谋而合。
 
此外,mAFA研究还构建了一套综合路径,融合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技术,以及我们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房颤预警模型。这一创新路径使我们能够全面监测房颤患者,从无症状到危险因素累积,再到房颤发作及其并发症出现的全过程。借此,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并控制管理这些危险因素,从而确保患者最佳获益。
 
《国际循环》:未来,您认为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房颤管理中还有哪些潜在的应用场景或创新方向?
 
参加今年的ESC会议,我深有感触。回溯至2019年,当我们在巴黎的欧洲心脏病学年会上报道心脏健康研究时,移动医疗技术和可穿戴设备技术尚面临诸多质疑。然而,此次参会期间,我注意到听众的提问已主要聚焦于这些技术的应用细节,这标志着技术发展的显著进步已获广泛认可。因此,我坚信智能技术应用的新时代已然到来。在房颤管理领域,智能技术仍拥有广阔的创新应用前景,其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掘。mAFA系列研究初步探索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房颤管理中的应用。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能够更有效地规避房颤发生与发展的全生命周期风险,实现更早期的房颤患者管理,并架起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之间的桥梁。这些创新性的治疗措施,在传统的治疗环境下是难以想象的。让我们共同期待,智能技术为房颤管理带来的崭新变革。
 
mAFA扩展试验研究——mAFA App应用与检出房颤患者后持续进行心律监测独立相关
 
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设备房颤筛查逐渐被指南推荐并普及,房颤筛查正不断发展,但检测到AF后,其对个体行为的长期节律监测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可穿戴设备监测对心律失常患者健康行为的长期影响。
 
研究方法
 
在移动技术支持的心房颤动筛查和综合管理(mAFA项目)中,中国各地的一般人群可自主选择通过佩戴腕带或手表参与筛查项目。建议进行至少14天的监测,检测到房颤的个体可考虑使用mAFA应用程序进行房颤管理。研究计算使用可穿戴设备检测到房颤后的节律监测依从性,并采用多项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与之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结果
 
 2018年10月至2024年2月14日期间,共有4,337,172名受试者参与了mAFA项目。其中,22,224名受试者(0.5%,平均年龄55±16 岁,男性占82.4%)被监测到房颤发作。21,223名受试者在首次检测到房颤后继续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心律监测。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测脉搏节律的中位时间为465天。首次监测到房颤的中位时间为16天。自首次监测到房颤以来的持续监测时间为290天。
 
使用可穿戴设备监测到房颤后,持续进行心脏节律监测的患者依从性(图1):96.0%的个体在30天内继续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节律监测,1年内为58.8%,3年及以上为35.7%。
 
图1. 识别到房颤的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心律监测依从性
 
在校正的多项式逻辑回归模型中,心悸、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力衰竭、年龄和mAFA使用与监测到房颤后继续使用可穿戴设备进行节律监测的个体的依从性独立相关(所有P<0.05)。
 
研究结论 
 
有风险的一般人群在检测到房颤后可进行长期心律监测,进行疾病自我管理时,mAFA的使用与患者持续心律监测独立相关。
 
专家简介
 
 
郭豫涛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心血管学部肺血管及血栓性疾病科主任
 
专业方向:心血管血栓性疾病
 
美国心脏学学会荣誉委员 ,欧洲心脏病协会荣誉委员,美国心脏病协会/卒中协会专业会员, 欧洲心脏病协会血栓分会委员, 中华老年保健研究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预防医学组委员, 中华医师协会高血压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
 
六份国际期刊编辑(Thromb Haemostat,Clinical Cardi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 Frontiers in Physics ,Thrombosis- 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rrhythmia & Electrophysiology Review)。
 
在JACC, Eur Heart J, Chest,Int J Cardiol, Thromb Haemost等发表英文150+余篇, SCI它引 5285次, H因子31分。2019-2022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临床相关英文累计影响因子335分。

相关幻灯

相关视频

 
京ICP备15014970号-5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2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