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理念及研究进展
相比于十年前,双心医学近年来取得很大进步,表现在:(1)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关注双心医学,认识到在医学交流中,不仅需关注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人的整体是否改善;不仅关注是否挽救生命,而且关注患者后期的生活质量是否改善。(2)医学理念的进步体现了医学哲学思维的回归。哲学最基本的原则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规律,对于医学,过去一百年来,人们越来越来越关注躯体,关注器官、细胞、组织的功能,而忽视了人整体状态的改变,现在这种医学思维模式又回到正确的思维状态,即关注整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今年我们做了一整年的共识巡讲,发现各地医生很有热情,踊跃提建议,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2014年三四月份,circulation发表了一篇重要的建议性文章,即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提出把抑郁做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这是正式提出一个危险因素,而以前只是认为抑郁“可能”是ACS预后不良危险因素,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认识。心血管医生一定要关注心脏病尤其是ACS患者情绪方面的变化。此外,有很多双心医学研究,如机制研究证实,心脏和心理相关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还有更重要的机制,例如炎症机制、神经营养不良生长因子相关机制,这些研究都要做。在双心医学研究手段方面,除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手段作了很多大规模数据的研究外,基因组学研究、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压力性心肌缺血检查方法的建立等双心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双心医学理念与临床的融合
一直以来,很多医生都会觉得这应该是一部分医生来做,并在之前提出“双心医生”理念。我认为,双心医学理念是临床医学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每个医生都可以做到的,例如,问诊时,除了要问生物学病史外,还要问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的对其疾病的影响,这就体现了双心理念。我希望医生在临床上一定要关注。关注社会心理因素不仅是关注睡眠、饮食,还要关注其发病过程中的是否有一些特殊事件对患者产生影响。
每一位医生都可以成为双心医生,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目前的临床医维模式,这也是目前的困境。这就需要临床医生稍微抽一点时间,学一些基础的精神心理医学专业知识,进行继续教育。医学生在五年制大学中都涉及过精神卫生专业知识,进入临床后应重新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