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前期,有利有弊

国际循环 2018/7/11 10:23:23
  编者按:ESH 2018全体大会上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杜兰大学全球公共卫生学系主任Whelton教授与米兰大学临床医学系Mancia教授就高血压的定义等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加深与会者对现行血压分级体系临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杜兰大学 Whelton教授
 
米兰大学 Mancia教授

       血压分层系统与高血压管理
 
  Whelton教授介绍目前的血压分级标准的意义。首先,明确的血压分级有助于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其次,实际分层的依据是心血管风险程度和干预方式的获益情况。最后,回顾血压分层系统的发展进程,从1911年首次出现对基础高血压的明确定义以来,血压分层系统不断进步。目前,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血压分层系统对预后影响的研究层出不穷。例如,2002年发表于Lancet杂志的研究显示,年龄所致的血压变化对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影响,收缩压和舒张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风险随之增加;2014年发表于Lancet杂志的一项针对125万例患者超过30年的随访研究显示,血压增加20/10 mm Hg,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不同指南推荐的血压分层系统详情如下图所示。
 
 
  根据个体的血压情况,可进行不同的降压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减轻体重、健康饮食、低钠摄入、体育锻炼等。关于每种干预措施能达到的降压效果,也已有相对明确的量化标准,例如患者每减轻1 kg体重能使血压降低1 mm Hg;长期维持健康饮食能使血压降低3 mm Hg;将钠盐摄入量控制在1500 mg/d以下,可使血压最多降低3 mm Hg;提高钾盐的日摄入量,控制在5000 mg/d以下,可使血压降低2 mm Hg;坚持体育锻炼90分钟/周(心率维持在最大心率的65%~75%),可使血压最多降低4 mm Hg。
 
  根据血压分层系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管理,能有效预防主要心血管事件。2017年JAMA杂志发表的一项关于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患者将收缩压维持在美国和欧洲相关指南推荐的目标值以下,不仅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降低,卒中、全因死亡等风险也显著降低。
 
  目前的血压分层系统成形于2003年(JNC 7),2017 ACC/AHA血压指南更新了对高血压前期的定义,将高血压I期定义从收缩压130~139 mm Hg或舒张压80~89 mm Hg分别改为120~129 mm Hg和<80 mm Hg。
 
  高血压前期的争议
 
  Mancia教授对“高血压前期”的定义提出质疑,他认为“高血压前期”的说法存在很大缺陷。首先,这个概念会给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的普通民众造成误导。由于“高血压前期”带有“高血压”的字样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使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群以为自己需去医院就诊或进行药物治疗。但是,对于高血压前期人群,在药物治疗等医学方式干预之前,仅生活方式调整就能达到很好的血压控制效果,还能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其次,所有临床研究均显示,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群最终发展为高血压的比例并不高。
 
  Mancia教授援引了一段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国际高血压学会(ISH)Franz Volhard奖得主Pickering爵士的话:“我从不告诉患者他们得了高血压,而是告诉他们:‘你的血压比大部分人高一点。’如果不打算进行治疗,我会让他们无需担心自己的血压。”他向与会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1名老年患者收缩压为124 mm Hg,我们是否需要告诉他‘你的血压偏高了’?”
 
  普及“高血压前期”这个概念不仅会引起很多人的焦虑和担忧,还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行为,处于“高血压前期”的人群希望控制血压的行为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提出“高血压前期”这个概念,最终的结果究竟是利是弊,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进行观察。
 

评论内容